十一月底的南京再度掀起昆曲热。时值芳华版《牡丹亭》首演二十周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白先勇率全本芳华版《牡丹亭》原班人马回归,在南京荔枝大剧院连演三天,11月28日白先勇在南京大学展开主题讲座,11月30日在前锋书店带着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与读者们畅谈二十年间昆曲的复兴与光辉。活动期间,白先勇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拍摄|陈金刚
编排|曾宏亮
“最痴最傻”都是我
不管是在华语文学国际仍是在戏剧界,白先勇都是一个传奇的存在。在文学方面,小说集《台北人》《纽约客》以深重的文明乡愁和人道探究家喻户晓,对华语文学的国际化传达发生重要影响。在戏剧方面,一部芳华版《牡丹亭》掀起的昆曲旋风在年青人中刮了二十年。七十年前《十五贯》以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当今,芳华版《牡丹亭》则是“一出戏遍及一个剧种”。
芳华版《牡丹亭》的诞生与江苏有着很深的根由,“1987年我到南京,我知道南京有一位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所以我特别到朝天宫去看张三梦的绝活。”在观看了张继青的表演后,白先勇深受感动,两人就此结为老友,“我跟她1987年的结识十分重要,后来张继青就当了咱们芳华版《牡丹亭》的艺术辅导。”
白先勇与昆曲冥冥之中自有一种缘分,九岁时他跟从家人到上海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俞振飞主演的《游园惊梦》,《游园》里那段《皂罗袍》的曲牌音乐像一张七十八转的唱片深深地刻入他的脑际,令他怦然心动。1966年白先勇写了小说《游园惊梦》,并在1988年将其改编为舞台剧,表演后颤动一时,这是他榜初次当昆曲制造人,榜初次把昆曲搬上舞台。2000年,白先勇突发心脏病,命悬一线,度过存亡危机后,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上天留我下来,似乎还有未尽之业。”命运的轮盘就此开端滚动,将白先勇面向了昆曲复兴这条路。“我不是昆曲界的人,因缘际会吧,好像是天意垂成,有一个命运之手推着我走到这条路上了。”
白先勇主策划的芳华版《牡丹亭》在剧本上“只删不改”,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七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从榜首出演到最终一出圆驾,基本上坚持了剧情的完好,杰出杜丽娘与柳梦梅的三生之路情节,又从江苏省姑苏昆剧院选拔了青年艺人沈丰英、俞玖林担任男女主演。回忆起二十来年前芳华版《牡丹亭》的创排,白先勇仍记忆犹新,“我要咱们的女主角沈丰英磕头拜师,作为张教师的入室弟子。张教师是很了不得的,十分尽责,表演头几年她作为咱们的艺术辅导,每次表演她就坐在下面看,女主角有一点点不到位的她就会在后台纠正她。”2022年张继青在南京溘然长逝,“张教师那种一丝不苟的精力我十分敬服,我也很思念她,当然咱们也十分走运,沈丰英可谓是张教师的衣钵弟子,将她的艺术留住了。”
本年白先勇现已87岁了,耄耋之年他还带着芳华版《牡丹亭》奔波在国际各地的舞台,在他的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中,友人点评白先勇为“疯痴傻榜首人”,关于这个点评白先勇呵呵一乐:“看戏的是疯子,演戏的是傻子,大约疯、痴、傻都会集在我身上了,说最疯、最痴、最傻的都是我白先勇,没错的。”2004年起芳华版《牡丹亭》开端表演到头两百场,白先勇简直每一场都跟着表演团队全国际的跑,“我觉得我自己好像是一个草台班的班主,带着一帮人处处闯江湖、跑码头了。现在回过头来想想那几年真的是在四处闯练,蛮有意思的,也蛮难以想象的。”
芳华版何故永葆“芳华”
常常聊起芳华版《牡丹亭》这二十年走过的路,白先勇总会无比骄傲地历数这部剧在全国各地高校表演时的盛况,从他的描绘中你似乎能看到高校讲座中学生们有多么雀跃,在表演时怎么一票难求,年青人在看戏时有多么着迷。这次芳华版《牡丹亭》来到南京,其火爆程度也在意料之中:
11月15日,本次南京站表演的主办方南京大学微信大众号敞开了集赞取得芳华版《牡丹亭》表演单场入场券的活动,推文刚发出来没两分钟,学生们的芳华版《牡丹亭》“小作文”就已刷屏谈论区,“由于白先勇教师的《牡丹亭》我才爱上了昆曲,真的很等待去现场看一次我心心念念的《牡丹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居然能让我感同身受,这部戏让我觉得戏剧不再是悠远的东西而是触手可及的夸姣,期望可以圆梦!”
11月30日在前锋书店举办的《牡丹花开二十年》新书共享会更是人气爆棚,书店的活动空间中,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人。“我写出这本书的时分现已演了520多场了,有100多万的观众,咱们去过60多所城市,全国际走过了40多所高校,毫不夸大地说,我想芳华版《牡丹亭》至少是启动了昆曲的复兴。”
回过头看二十来年前的昆曲界,其时的状况并不太好,舞台上“台柱子”青黄不接,更糟糕的是昆曲的观众老龄化严峻,一说到昆曲那都是爷爷奶奶辈的喜好,因而在其时昆曲又被叫做“困曲”,年青人一听就发昏想睡觉,“咱们做芳华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其时许多一线的教师傅们都到了退休的年纪了,我看到昆曲有式微的危机。尤其是其时观众老化,只要白发人去看,学生对这无感,没兴趣。”另一方面,所谓的芳华版指的其实并不仅仅台上的艺人是芳华的,年青靓丽的艺人当然是招引年青观众的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要让台下的观众变成“芳华版”的,“选《牡丹亭》一个原因便是这个戏是讲芳华、讲爱情的故事,是讴歌生命讴歌爱情的,合适青年观众。”二十年表演下来,芳华版《牡丹亭》让昆曲观众的平均年纪至少年青了三十岁,“我觉得我最大成果之一便是这个,咱们影响了一大批的年青学生。”
《牡丹亭》的故事还在持续
本年九月,白先勇的新作《牡丹花开二十年》在北京举办首发典礼,这本书翔实地记叙了从白先勇与昆曲结缘,到起意制造芳华版《牡丹亭》,再到征集资金、组成团队、排练巡演进学校,构建昆曲新美学的整个进程。从芳华版牡丹亭到学校传承版牡丹亭,继而推进大学通识课程的树立等等这一系列的进程,它既是芳华版《牡丹亭》20年的前史,也是白先勇20年寻求复兴昆曲这门中国传统艺术的进程。
从2004年首演到现在,二十年岁月流通,当年还十分青涩的男女主演不论是演技仍是表现力都有了极大的进步,在阅历了五百多场的表演后,艺人互相磨合早已天衣无缝。不过时刻相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当年沈丰英、俞玖林初次登台的时分都是二十来岁刚出面的年青人,当本年岁渐长渐渐成为了院团的国家栋梁,怎么让芳华版持续芳华是摆在眼前的问题。
白先勇向记者透露了一个音讯,“2018年咱们在北京组织了以学生为主的学校版《牡丹亭》,让芳华版《牡丹亭》的艺人去1对1的教授8个月,后来表演十分颤动。我想北京有了那南京也应该有,现在咱们组织了以南大、东大等高校为主的南京的学校版《牡丹亭》,也是相同让芳华版《牡丹亭》的艺人来教。现在主创大约有五十来个人,现在他们在姑苏现已有差不多三四个月的训练了,估计下一年春天会表演。”
快问快答
B:白先勇 S:沈昭
S:为什么本次芳华版《牡丹亭》二十周年巡演最终一站定在南京?
B:19年前,我榜初次把芳华版《牡丹亭》带到了南京,在人民大会堂表演,十分的颤动。这次在北京的表演也特别的颤动,我想北边已然表演了,那么南边也应该有。南边嘛我和南京的根由很深,你看我1987年在南京看的张继青表演的《牡丹亭》,我和南京大学也很有根由,时刻再早点我1946年就从重庆飞南京了,其时就住在大碑巷雍园1号。
S:您这次到南京有组织其他的行程吗?
B:没有,首要是为了芳华版《牡丹亭》二十周年表演,组织了许多的活动,所以没有时刻。
S:有想在南京哪儿转一转看一看吗?
B:南京很多当地我都想去,我想去栖霞寺看看,我记住好早曾经去过。另一个我对《红楼梦》很感兴趣,前次到南京的时分很快乐去了江宁编织博物馆,我还想要再去看看。
(本文相片均由许培鸿摄)
校正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