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望南满铁路②|大连:露西亚的生与死

liukang20242个月前吃瓜科普290
大连建市的故事有个引子,这个引子不在我国,而在朝鲜,会在下一站旅顺的时分再细讲。从十九世纪九十时代开端,东北亚的形势开端由制衡转为激化,跟着朝鲜的一次政治危机东学党起义,日本与大清国之间迸发了甲午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尽管俄国宣告中立,但由于其在朝鲜事务中与日本的冲突,所以忧虑日本会由于战役成功而进入满洲。
甲午战役以俄国人不肯看到的结局告终,清军全线溃败,日本在《马关条约》中提出割让台湾与辽东半岛,这触犯了俄国的利益。1895年,俄国联合法国和德国,要求日本将辽东半岛偿还清政府,日本此刻面临巨大的战役开支,无力对立三国,只好容许偿还,在日本其时的新闻中,将此事视为巨大的耻辱,也从此将俄国视为敌人。
玉光街基督教堂。本文图片均由作者拍照。
我持续和生活在1918年的桑田先生一起看望大连。在中山广场西边,我给桑田先生指向远方一座赤色塔楼,顶部有一个金色的十字架,那里是基督教玉光街教堂,我想去观赏一下。可是桑田先生却看不到那栋修建,由于这座教堂在1928年才建成,我只好自己去观赏了。
我望着塔尖寻找曩昔,由于不是宗教活动时刻,教堂里边并不敞开,但有作业人员在院里,答应我进入院内拍照教堂外观。我在教堂外墙下侧发现一块白色石头,上面用英文和日文写着“此石献给神的荣光”,英文日期是1928年,日文日期是昭和三年。
教堂墙面下方的刻字
这座玉光街基督教堂在1921年由英国领事馆谋划建造,1928年竣工,是一座哥特式修建。教堂建成后,由英国圣公会和日本圣公会共有,称为大连圣公会教会。1943年,日本驱赶了英国教会人员,这儿成为了日本圣公会的专用教会。
日本战胜后,这座教堂由于有同盟国英国的布景而没有被苏军接纳,之后称为玉光街礼拜堂。1986年,这座教堂划归大连基督教三自爱国委员会,康复了宗教活动,现在叫大连市基督教玉光街礼拜堂。
日本在伪满操控时期,对基督教会的情绪比较复杂,一方面期望通过教会更好地操控当地民众,另一方面又对教会与欧美的密切联系心胸警觉,所以一向鼓舞日本本乡的基督教会来华布道。桑田先生见我对宗教修建感兴趣,说带我去另一座归于日本教会的西通基督教堂看看,这栋修建是1907年建成的,离中山广场不是很远,走路就能够曩昔。
在中山广场西边的友爱广场东北方,有一座和玉光街礼拜堂相同红墙绿顶的哥特式修建,那便是归于日本基督教会的西通基督教堂。我现在看到的这栋修建外观和桑田先生看到的根本相同,除了左边的一根烟囱不见了,教堂的配色发生了改变,前期的时分墙面是暗棕色的,现在改成了亮堂的红绿配色。不过这栋修建现在现已不是教堂了,而是一家肯德基餐厅,走进店内,就能感觉到和其他肯德基餐厅不太相同,精约却高档的吊灯,拱券形门廊,店内也不是快餐桌椅,而是比较高档的咖啡馆款式,有一种特别的富丽感。
在从前的西通基督教堂西面,本来还有一座宗教修建归于基督教救世军,现在现已撤除了,只能在老相片上看到。救世军1865年树立,是一个选用戎行方式的世界基督教组织,以街头布道和慈悲公益为主要活动。大连的救世军组织是在日俄战役后,由日本传过来的。
接下来,咱们乘坐有轨电车来到更西边的北京街,这儿有另一座不同于前面两座欧式风格的教堂——基督教承恩堂,选用的是中西结合的修建款式。我去访问的时分不是宗教活动时刻,正门并不敞开,我绕道教堂后门,一位教堂里的老奶奶接待了我。教堂后门正对着的是牧师工作室,欧式的石头修建带着一个中式风格的木制门檐,教堂正面也是如此,灰色的墙体由赤色石砖作为切割,绿色中式木制门檐。这座基督教承恩堂也叫北京街教堂,1911年由丹麦基督教路德会修建,是丹麦基督教路德教会在我国树立的第一座正式教堂。“文革”期间承恩堂中止了宗教活动,八十时代开端康复宗教活动至今。
基督教承恩堂正门的中式规划
基督教承恩堂牧师楼
比较于基督教堂的保存无缺,同在北京街上的大连清真寺就显得有些为难。桑田先生关于回教徒很生疏,在他的时代,《古兰经》还没有日文译著,要后年(1920年)才会被翻译发行,并且在他的时代大连市内并没有清真寺。在日本国内,桑田先生也只知道在神户、名古屋和东京有一些土耳其穆斯林,或许俄国鞑靼穆斯林,一般日本人也分不清这两个民族,桑田先生只知道这些穆斯林大多是1917年俄国革新后来到日本的。
粉色的大连清真寺
在大连周边的瓦房店和貔子窝等地有不少回族穆斯林,但大连市区并不多见,这些回族穆斯林大多来自河北和山东,其间河北人居多,1923年才在我国人聚居的小岗子区域建起了一座粗陋的清真寺。1925年,一个在满铁作业的俄国穆斯林职工从满铁申请到一笔钱和一块土地,建成一座完善的清真寺。从我找到的仅有一张老相片上看,这座修建带拜占庭修建的风格,正面是一个凸字形,宣礼塔或许在清真寺主体修建中心,尽管看不出色彩,可是参照同时期类似造型的修建,或许是赤色或棕色墙面,绿色拱顶。
我企图在清真寺内找人印证清真寺的由来,但在寺内的阿訇和作业人员都说对这座清真寺前史不了解,我在周围也没找到本地年纪大的乡老,只好作罢。
现在这座清真寺是九十时代拆了老修建后重建的,后来又通过两次改建。修建通体是粉色的粉刷墙面,上面的绿色主穹顶比较矮小,整体来说,并不美观。粉色修建并不多见,而用在清真寺上,有名气的只要马来西亚和伊朗各一座粉色清真寺,但马来西亚的粉色清真寺是水面修建,伊朗的粉色清真寺也不是悉数粉色,重要的是两者的粉色都是墙体釉面而非粉刷,才显得十分高档。
桑田先生和我回到市区东边,从中山广场沿着上海路向北走,看到一些欧式修建的尖顶,桑田先生说这儿叫作露西亚町,是俄国人在日俄战役前建好的街区,主要是市政机关。现在,这片街区现已被开辟为旅行街区,街口牌子上写着俄罗斯风情街。
从前露西亚町的街区进口
根据世界自由港的规划思路,这片街区当年的规划者中除了俄国人,还从德国聘请了修建造计师参加。所以,这片街区的市政机关修建具有俄国修建的特征,厚重而朴素,住所和商业修建则有德国修建的特征,方式比较生动。
过了成功桥,北面便是露西亚町——东南到西北走向的一条街。从前成功桥下面是一条河,后来河水排干改为铁路线,这座桥跨过铁路线,衔接俄国人规划的北面行政区和南面市民区。过了成功桥,迎面是一座很显眼的小城堡相同的红砖房子,黑色的尖顶。这栋房子是德国人规划的,选用了参差不对称的规划,与俄式修建比较愈加轻松愉快。
桑田先生介绍,这儿是1900年修建的东清轮船公司,日本占有大连之后,将大连民政署设置于此,1908年大连民政署迁到中山广场上刚刚建成的大楼,这儿移交给满铁作为沙龙运用。
我为桑田先生弥补了后边的前史,1923年这座修建成为了工业博物馆,三年后又改形成图书馆,而现在是大连艺术展览馆,惋惜我去的时分内部正在布展并不敞开。
在这座露西亚町标志性修建周围有一座不太显眼的二层楼,是中东铁路公司护路事务所旧址,文保修建牌子上的东省铁路公司全称是大清东省铁路公司,后来叫我国东省铁路公司,简称便是中东铁路,也称为东清铁路。这栋修建建于1902年,也是由德国人规划的。1904年日本在此建立大连野战铁道提理部,使命为修正中东铁路,改俄国的宽轨为日本的窄轨,1907年改为大连护路事务所,现在是沈阳铁路局大连工务段工作楼。不过现在这栋修建四角的塔楼现已没有了,房顶是平的,我在1987年的相片上发现塔楼就现已不在了。
在这座护路事务所西北不远处,是一座三层红白色的巨大修建,大连大学隶属中山医院。桑田先生说那里在他的时代是满铁职工的宿舍,叫大山寮,最早是俄国人修建的房子,日本占有之后就运用了。
咱们沿着大街一向往西北方向走,比较桑田先生的时代,现在路途两头并不都是本来的老房子,并且被开辟为旅行产品街区,有不少新建的仿欧修建,贩卖一些俄国产品。这种组织多少有点牵强,尽管这儿从前的确是俄国人寓居的街区,但不同于哈尔滨中心大街本来便是商业街,露西亚町在俄国规划中更多的是行政区和住所,没有商街的传承。
露西亚町保存最无缺的一片别墅区,是大街西南面有百年前史的三十多栋老修建,现在被大连铁道1896酒店占有,算是某种意义上的“维护”,但不对大众敞开。
咱们一路走到大街最里边,恍然大悟一个大广场,正面是一座十分气度的修建,桑田先生说这儿曾是大连最早的行政中心——达里尼市政厅,现在是满铁地质研究所。1898年这栋修建建成后,开端为中东铁路公司,1902年改为达里尼市政厅。1904年日俄开战,日本人接纳后前后被多个戎行和行政机关接纳。
我告知桑田,这儿会不断扩展,再过十年(1928年)就会变成满蒙资源馆,后来会改成满洲资源馆(1932年),解放后会变成大连天然博物馆(1959年),不过九十时代博物馆迁往别处,所以现在是一座抛弃的修建,周围很荒芜,而方才热烈的商业街到此戛然而止。
在桑田先生的时代,这栋修建选用红砖绿瓦尖顶,细节上表现了古典复兴式修建艺术特征,他说现在这个姿态其实也不是其时俄国的修建,俄国人在撤离前把这栋修建烧毁了,只留下根本结构,房顶现已彻底消失,日本接纳之后修正成现在这样。而在我的时代,这栋修建破落严峻,红墙现已变成淡黄色,墙面也呈现掉落,现已被标明为危房围了起来,不知道是否会得到妥善地修正。
桑田先生指向西边,让我看一座东正教堂,他说这儿现在是大连寻常高档小学,由于地形很高,许多大连的老相片都是在这座教堂的钟楼上拍照的。可是我却看不到这栋修建,现在这儿彻底不是从前的姿态,东正教堂在上世纪三十时代就撤除了。
在这条街上许多仿欧修建中心还有一座真实的老修建,离达里尼市政厅不太远的当地,是第一任达里尼市长萨哈罗夫的官邸。这栋红白相间的二层高楼现在是大连船只技术学校,主进口有外楼梯,一层券廊的墙面上有石头装修,二层外侧有广大的阳台。萨哈罗夫不仅仅是达里尼第一任市长,他自身也是中东铁路公司的修建师。1898年,萨哈罗夫被沙皇尼古拉二世录用担任建造达里尼港,1902年就任达里尼特别市市长。1904年日俄战役迸发后,萨哈罗夫受命将达里尼市俄国居民撤至旅顺,之后不久在旅顺逝世。
桑田先生说,日军占有大连后,这栋修建成为日本满洲军司令部所在地,1907年改做日本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首任总裁后藤新平的官邸,现在这栋修建住着现任总裁国泽新兵卫,他1917年7月开端担任总裁职位。我告知桑田先生,国泽新兵卫的总裁方位只能当到1919年4月,下一任是从前在1914年现已当过半年总裁的野村龙太郎,不过野村也只能再当两年。
在露西亚町成功桥对面,上海路和长江路角落处,有一家联通营业厅,是从前俄国规划的邮电局。1900年,俄国人在此树立了达里尼邮政电报局,日俄战役后,日本辽东守备军司令部迁到大连,辽东守备军邮便部也跟从迁来,接纳了俄国人的邮政电报局。1906年,关东都督府邮便电信局树立并接纳此处,改称“大连邮便局”。
1930年,日本人在这座邮便局西边新建了一座大连中心邮便局,大连中心电信局也在同一栋楼内。1945年战役完毕后,大楼被苏军接纳。1946年大连市政府派员接纳该大楼,之后长时间作为大连市邮政局工作楼运用,现在是我国联通成功桥营业厅。
前面提到了东清轮船公司,关于大连这样一个自由港来说,轮船公司和港口设备并不罕见。在港湾广场的西边,长江路和疏港路交汇处,建于1903年的万通船务楼是现在保存相对最无缺的一处。这是一座近代俄罗斯风格修建,淡黄色墙面,蓝色石柱装修与灰蓝色房顶,一开端作为码头旅馆,日俄战役后,日本人连续俄国人的规划,以大连港为中心打开城市建造,这栋修建曾长时间作为大连海务协会运用。
桑田先生很了解这家轮船公司,由于公司老板山下龟三郎在日本是个商界大佬。1911年,山下龟三郎创建山下汽船株式会社,其时恰逢一战迸发,欧洲国家无暇顾及东方利益,山下汽船趁机大力发展事务, 1915年公司进入大连,创建大连山下轮船公司,就在万通船务楼工作。
我对桑田说后来山下龟三郎生意越做越大,他成为东条英机和小矶国昭两届内阁的海运业参谋,一向在为日本对外战役服务,并且幸运地在1944年末病死,躲过了战胜清算。
有船务公司就必定会有海关,从万通船务公司东南面拐到益民街上,便是大连我国税关。两座碉堡式的塔楼是这座修建的特征,这栋大楼建成后,成为清政府和后来的中华民国政府设在大连的海关。1907年清政府与日本签定《设置大连海关及内河汽船飞行的协议》,当年大连海关正式开设,伪满洲国树立后,日本将海关交给伪满洲国。
在露西亚町的时分,桑田先生发现我对俄国文明很感兴趣,就问我要不要去访问一下露国公墓,墓园里有一座东正教圣弥哈伊尔总领天使教堂。我知道他说的露国公墓指的是现在的青云街苏军勇士墓园,就前去访问。
青云街苏军陵寝的捐献纪念牌
一般人来到大连观赏苏军勇士墓,指的都是旅顺的墓地,大连市内的青云街苏军墓地日常不对大众敞开,只要俄罗斯外交机构活动的时分才敞开。我来的时分大门紧闭,我依照大门上的联系电话打曩昔,解说我要做一些有关大连前史的写作,想进入墓园观赏,过了一瞬间,一位守墓人大叔来给我开了门。
墓地大门旁的石板上写着“大连青云街苏军勇士墓园是在以俄罗斯英豪阿赫玛特·卡德罗夫命名的俄罗斯区域社会基金会的支持下及俄罗斯车臣共和国领导人拉姆赞·卡德罗夫个人的帮忙下完结修正的”。拉姆赞·卡德罗夫是现任车臣总统小卡德罗夫,阿赫玛特是他父亲老卡德罗夫。
在这座墓园中共有612座坟墓,其间371座是苏军官兵,54座是军属,其他是其他时期安葬的俄罗斯人。据守墓人大叔说,这儿在俄国操控大连时期便是俄人墓地,最早掩埋的是俄国官兵和移民,后来苏军也掩埋在这儿,本来邻近并无我国人寓居,墓地也逐步衰落,2015年进行了修正。
在墓园内我并没有找到桑田先生说的那座圣弥哈伊尔总领天使教堂,守墓人说早就撤除了,至于什么时分撤除的他也不知道。我能查到的最晚的相片是1935年的,教堂本来所在地现在是守墓人的小屋,没有留下什么遗址,简直一无所得,但在教堂旧址方位上我发现一个相对其他石碑而言十分巨大的石制东正教十字架,不知道是不是与教堂有关的留传物。
得知在我的时代这座东正教堂现已撤除,桑田先生很懊丧,他说在他的时代墓地周围是一片荒山,教堂就在一处山坡的高地上,很远就能看到那座教堂的尖顶,一个小小的洋葱头和上面的十字架,十分夺目。
我在墓地里看到的坟墓大多带着十字架,在一个小斜坡上,我发现了一座四面椎体石像,大约一人多高,感觉是个纪念碑。守墓人只知道东正教十字架,却不知道这个石像是什么,他说来修正的俄罗斯人也不知道是什么,就放在那里了。我把这张相片发到了朋友圈里,朋友们猜想或许是俄国少量民族的石碑或纪念碑,比方犹太、突厥、鞑靼之类。
青云街苏军墓园里边巨大的东正教十字架
脱离青云街露国公墓,守墓人告知我向南走在山坡上,在捍卫巷、育文巷、文明街一片还有老房子。我沿着他的指示走曩昔,这边有一大片俄日老宅,大部分都是民居,有少量被改形成餐厅或许和咖啡馆,还会集着一些收废品的店。住户们十分友爱,他们知道我来拍老房子,热心约请我进入。他们说这些房子都是日本人和俄国人留下的,从前仍是高档职工的住所,但详细什么来历都说不清楚。这些房子没有暖气,冬季只能靠自己烧煤或许劈柴,仍是有点冷的,电路也不是很便利。
这儿的住户大部分是五六十时代就在此寓居的白叟,或许八十时代迁过来做小生意的。尽管房子大多比较破落,但从石柱、门厅、阁楼天窗、窗檐等细节仍是能够感受到当年修建的精密做工,几处褴褛的天花板能看出木头夹层规划。有的住所还保存着当年的日式小院子,尽管现已不再栽培植物,但石头围栏仍然保存着。
青云街邻近斗争巷的老住所区
除了小型住所外,还有一些是别墅款式,被切割成若干户人家寓居,不光有地下室和阁楼,还有木制内楼梯。在一些楼外,墙上的雕花也能够看出应该是当年有必定位置的人寓居的。这儿许多房子都在运营着一些小生意,比方理发、缝衣、收废品等等,有几家保存比较好的大房子,被改成了饭馆和咖啡馆,在寒酸中显得分外显眼。
一位大叔说这些房子从前都是日本人和俄国人住的,他们有钱也有闲心打理房子,但解放后分给我国老百姓寓居,老百姓并没有精力和钱修理房子,只能牵强保持寓居,并不是很有用。并且,这些别墅俄国和日本都是一家人住,分给我国人是几家人住在一栋楼里,人多了谁家都不会特别珍惜,房子天然很简单寒酸。
和现已规划为旅行片区的南山日本别墅区不同,这片街区没有进行旅行开发,也或许是由于离市中心较远,房子自身也比较破落,反而保存了最早的修建款式。
告发/反应

相关文章

城市与社会︱大连的日本青年:跨国移居者的日子幻想

“我不想回日本做作业狂,这儿的日子更惬意。我也想多动些脑子,现在每天的作业比较机械。”39岁的辉元来自日本,是大连对日外包服务大军中的一员。大连有我国的班加罗尔之称,其之于日本的效果适当于印度班加罗尔...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