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氏孤儿”的传说咱们都耳熟能详,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家十分喜爱的一个别裁。我国古典四大悲惨剧之一就有元代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法国文豪伏尔泰也受其启示创造了诗剧《我国孤儿》;2010年还有陈凯歌导演,葛优、王学圻等主演的同名电影。在不同的著作里,“赵氏孤儿”的故事有稍微差异,但梗概根本都是共同的,而这个故事纲要,则能够追根溯源到《史记·赵世家》中。
《赵氏孤儿》剧照自相对立的太史公依据《赵世家》的说法,晋国执政赵盾与国君晋灵公产生对立,晋灵公屡次想杀赵盾未果,反而被赵盾族员赵穿所杀,也便是有名的“赵盾弑其君”公案。之后赵盾立晋灵公叔父晋成公为君,晋成公又传子晋景公。此刻,赵盾逝世。晋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赵盾之子赵朔带领晋国下军救援郑国,与楚庄王在黄河边上进行了战役(即邲之战);战后赵朔娶了晋成公姐姐为夫人。也便是同年,晋国司寇屠岸贾想诛灭赵氏。
最初赵盾还做过一个梦,梦见晋国赵氏鼻祖叔带抱着自己的腰痛哭,之后又大笑着拍手叫好。赵盾对此进行过占卜,结果是龟甲上的裂纹中止,但后来又康复了。赵氏的史援以为这个梦是凶兆,赵盾的过错会应验到他儿子身上,到了他孙子那一代时,赵氏宗族则愈加式微。公然,此刻屠岸贾正是想清算当年谋杀灵公的人,他对各位将领提出:“赵盾尽管不知情,但却是叛党的领袖,已然他弑君了,他的子孙怎样还能执政为官?所以请诛杀他们!”
只要大夫韩厥表明对立,他以为:“灵公遇害时赵盾并不在场,先君不是以为他无罪吗?现在咱们要诛杀他的后人,那是违反先君的志愿作乱;而且还不请示国君,这不是目中无主吗?”屠岸贾不听,所以韩厥告知赵朔快跑。但赵朔却不乐意,他对韩厥说:“您必定不会让赵氏的香火隔绝,那么我死了也没有惋惜了!”韩厥容许他的要求,谎报有病不出门。屠岸贾公然不经请示,就私自带领将领鄙人宫突击赵氏,杀死了赵朔和他三位大伯赵同、赵括、赵婴齐。
赵盾的父亲赵衰在晋国时就生下了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之后跟从令郎重耳逃亡到翟国,翟国攻击廧咎如得到一对姐妹,赵衰娶了姐姐生下赵盾,重耳则娶了妹妹。赵同三兄弟与赵氏族员均死于下宫之变,只要赵朔夫人赵庄姬身怀六甲,由于躲到侄子景公宫中才免祸。
此外,赵朔还一个朋友程婴和一个食客公孙杵臼,他们也没有死于这场骚动。后来有一天他们碰头了。公孙杵臼问程婴:“您怎样不为赵氏而死?”程婴说:“赵朔妻子有身孕,假设是男孩我就养他,假设是女孩我再去死吧!”公孙杵臼没有说话,但他坚信程婴是自己的同路,而不去做以卵击石的献身。不久之后,庄姬生下一个男孩,这事让屠岸贾知道了,所以就去宫中搜寻。庄姬把婴儿藏在裤子里,婴儿未作声而躲过了搜寻。程婴也传闻此事,所以找来公孙杵臼商议。公孙杵臼提出献身自己,请程婴来承受更难的任务。
所以两人在外面找了个婴儿,给他穿上美观的衣服藏在深山。然后程婴就从山中出来找到将军们,说自己知道赵氏孤儿与公孙杵臼在一同,要求以千金酬劳来奉告他们的藏身地。所以咱们一同找到公孙杵臼。公孙杵臼大骂程婴小人,最初与自己一同躲藏赵氏孤儿,现在即便不能抚育,又怎样狠心出卖呢?然后他抱着婴儿大哭:“苍天啊!孩子有什么罪呢?请你们放过他,杀了我就行吧!”将军们怎会容许?所以把公孙杵臼和婴儿都杀了。
又过了十五年,晋景公患病,占卜的结果是大业的子孙作怪。大业是嬴姓鼻祖,秦国与晋国赵氏都是其子孙。景公问韩厥怎样回事,韩厥当年受赵朔之托,也知道赵氏孤儿的状况。所以他说:“大业的子孙在晋国隔绝香火的不是赵氏吗?嬴姓当年辅佐商、周皇帝,到叔带时脱离周王朝到晋国辅佐文侯,得以立赵氏,直到成公时都没有隔绝香火。而君上您却消亡了他们宗族,晋国人都感到悲痛,所以占卜时就显示出来了吧。期望您好好考虑!”
景公感叹道:“那赵氏还有子孙子孙吗?”韩厥见到时机到了,赶忙将实情告知景公。所以景公决议康复赵氏孤儿的贵族身份,程婴就带着一向躲藏的赵氏孤儿赵武进宫了。其时将军们进宫问好景公病况,景公叫赵武出来与他们碰头。将军们十分为难,纷繁推脱说:“这都是屠岸贾假传君命!假设不是君上您有病,咱们也会自动请立赵武的。现在您的指令不正是咱们的愿望吗?”程婴、赵武就带领将军们攻灭了屠岸贾,景公也把赵氏封地还给了赵武。
又过了五年,赵武年满二十岁行冠礼。程婴见到赵武现已成年,所以说:“最初下宫之变时,咱们都能遇难,我并非不能去死,仅仅想将扶立赵氏;现在您现已承继祖业,我也该到地下向赵氏和公孙杵臼陈述了吧!”赵武叩头痛哭,以为自己甘愿遭受痛苦也要酬谢程婴一向到死,恳求程婴不要轻生。但程婴却铁了心,他说:“杵臼以为我能完结大事,这才先我而去;假设我不回去复命,他会以为我没完结任务!”所以自刎而死。之后赵武为程婴守孝三年。
《史记·韩世家》则与《赵世家》说法相似,仅仅内容相对简略;而《晋世家》却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了赵同、赵括兄弟,而且消亡他们的宗族。韩厥说:“怎样能忘掉赵衰、赵盾当年的劳绩,使他们隔绝香火呢?”所以晋君就让赵氏庶子赵武承继赵氏,而且封给他城池。《十二诸侯年表》也与《晋世家》共同。可见,《晋世家》相对于《赵世家》最大的不同便是下宫之变的产生时刻,此说应当另有所本。
《元曲选》中《赵氏孤儿》插图偷情、内讧、诡计引发的灭门血案《晋世家》《十二诸侯年表》说晋景公十七年(公元前583年),晋国杀死赵同、赵括兄弟,这种说法应该能够上溯到《左传》,这也是对“下宫之变”最早的记载。那么,《左传》对赵氏孤儿记载怎么呢?
春秋晋国实施军政合一的“全军六卿制”,国家戎行被分为三个军,由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六人统领,他们一起又是国家卿士(相当于宰相),其间以中军将为首席执政。公元前601年,此刻晋国的中军将是郤缺,他选拔了赵盾之子赵朔为下军佐。那么赵盾或许在此年逝世或许退休,而晋成公要到下一年才逝世,然后晋景公即位。而在赵盾在逝世前,已把公族大夫让给三弟赵括,即让赵括作为赵氏的宗主。
与《赵世家》不同的是,赵衰先娶廧咎如女子生赵盾,而在重耳回国即位为晋文公后,才娶晋文公女儿赵姬,生下赵同、赵括、赵婴齐三兄弟,所以这三人都是赵盾的异母弟。此刻赵盾现已逝世,而此三人都还健在。在公元前597年的邲之战中,赵朔担任下军将,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赵同担任下军大夫,作为卿士的辅佐。尽管从政府职务来看三兄弟都不如赵朔,但此刻赵氏宗主依然是赵括。
但在八年今后的晋齐鞍之战中,则没有了赵朔的下落。下军将换成了当年的赵朔副手栾书,而下军佐却没有记载,那么赵朔在此之前已逝世或因病退休,这儿也与《赵世家》不同。一年后,晋景公为了赞誉鞍之战的战功,将戎行编制扩充到六军十二卿,其间选拔赵括为新中军佐、赵穿之子赵旃做新下军佐,此刻下军佐依然没有记载。考虑到赵朔离任后应由赵氏来代替,这位没有记载的下军佐应该便是赵盾二弟赵同,此刻赵氏以赵同最为年富力强。
由于赵朔的离任,儿子赵武年幼,所以不管是此刻赵氏的宗主,仍是赵氏在晋国军政界的第一人,都与赵盾这支没有了联系。但此刻产生了一则桃色新闻,本来在公元前587年,赵朔的遗孀庄姬耐不住孤寂,竟然与老公的小叔赵婴齐勾搭上了,此刻赵朔当已病逝。次年,赵同、赵括得知此事,觉得弟弟损坏家声,命令将其放逐齐国。赵婴齐其人尽管风格不检核,但谋略却要强过两位兄长,他恳求兄长宽恕他,并提示说假设他不在,栾书将会作乱。
栾书在鞍之战中姑且仍是下军将,但在短短的五年时刻内,竟然成为了一把手中军将,可见此人甚有手法。赵婴齐的忧虑不是没有理由,赵氏宗族在赵盾时就如日中天,早已遭到其他宗族的忌恨。赵朔、赵婴齐尚能和谐各方面联系,但赵同、赵括却是脑子一根筋的人,毫不掩盖自己的权利欲。之前六卿里还只要赵氏一席,现在扩张到十二卿,却一下被赵同、赵括、赵旃占有了三席,天然愈加引起其他宗族的仇视。这些《赵世家》也没有记载。
公元前583年,失去了老公和情人的赵庄姬首先发问,向晋景公诬告赵同、赵括谋反,并找到栾书与另一宗族郤氏作证。所以晋景公派兵征伐赵氏,杀赵同、赵括。赵朔于公元前597年—公元前589年离任,极有或许是英年早逝。而下文公元前542年时,赵武年纪尚不到五十,所以赵武出世年份应该在公元前591年—公元前589年之间,鄙人宫之变时大约八岁,还跟从母亲住在晋景公宫中。赵姬也不太或许是晋景公姑母,更或许是晋景公的姐姐。
赵同、赵括被杀后,晋景公想把赵氏土田赐给祁奚,祁奚推托了。一起韩厥出来为赵氏说话,他说:“赵衰的勋绩,赵盾的忠实,竟然没有子孙来承继,那么有劳绩的人多惧怕啊?三代都能坚持几百年之久,莫非没出过凶恶的君王吗?这都是靠祖先的贤明啊!”晋景公觉得有道理,所以又立赵武为赵氏宗主,并归还了土田。这件事产生在公元前583年的下宫之变后,此刻年幼的赵武现已成为赵氏宗主,这又与《赵世家》不同。
以上便是《左传》中的“赵氏孤儿”故事,相对于《赵世家》内容就平实得多。原因便是一位寡妇与小叔私通,小叔被两位兄长赶跑,寡妇孤寂难耐,遂诬告另两位叔叔谋反。栾、郤等宗族早就看不惯此二人,趁此刻机将他们一窝端,但并未涉及到整个赵氏宗族,不光年少的赵武毫无惊险,乃至赵旃都没受到牵连。而赵旃的父亲不是他人,正是杀戮晋灵公的赵穿。成公、景公父子即位自身就来源于赵盾、赵穿之功,天然不会清算二人子孙。
至于屠岸贾其人,即便存在,也不会有太大效果。如前所述,晋国实施的是“全军六卿制”,国家权利牢牢把握在六卿之手,尽管有掌管惩罚的司寇,但并非重要官职,《左传》乃至没有记载过何人任过此职。《国语·晋语》记载了晋文公父亲晋献公逝世时,大臣里克派一个叫屠岸夷的大夫去翟国迎候重耳即位。屠岸氏在先秦文献就此一见,而屠岸贾的记载也只存在于《赵世家》《韩世家》中。下宫之变时实在掌权的是中军将栾书。
已然赵武继嗣鄙人宫之变后接二连三,所以程婴与公孙杵臼更无活动空间了,此两人当系虚拟人物。从春秋中期社会形态来看,公孙杵臼、程婴这种性质的食客、友人,在其时也不会存在。由于其时的社会主体仍是宗族(文献称“氏”或“族”),假设公孙杵臼和程婴是春秋人,应该都有自己地点的宗族,而不会个人依附于赵氏。之后两人又躲在深山,这在生产力落后、需求宗族共耕的春秋时期,个别家庭或个人都是难以独立生计的。
至于韩厥,他才是赵氏得以复兴的首要功臣。他是其时晋国韩氏的宗主,在鞍之战后,又出任十二卿之一的新中军将,但其起步很早。据《晋语》,韩厥步入政坛出任把握军法的司马,正是来源于公元前615年时赵盾的推荐,所以在三十二年后,他依然能够礼尚往来,出头扶持赵武,为赵盾的子孙保留了贵族爵禄。景公自身也没有必要废弃赵氏封地,相反留下来制衡其他卿族也不错。后来韩、赵两氏相互扶持,直到三家分晋。
综上,从记载春秋前史最详尽的史书《左传》看,《赵世家》《韩世家》的讹谬特别显着。实际上,前人就往往以《左传》纠正《史记》之误。如唐人孔颖达就说“马迁妄说,不可从也”,清人梁玉绳、赵翼、马骕及今人杨伯峻等都支撑这个观念,这应该算是比较干流而科学的观念。当然,也有人持不同定见,如清人高士奇说“千古疑案,自当两存之”,明人王樵乃至以为屠岸贾杀赵朔与庄姬杀赵同、赵括并非同一事情,但这些都不太具有说服力。
程婴像“赵氏孤儿”的N张面孔当然,《左传》也未必彻底可信。比方叙说晋灵公与赵盾的对立抵触中,赵盾屡次劝谏灵公改正错误,灵公竟差遣刺客鉏麑去刺杀赵盾。鉏麑在上朝前很早就抵达赵盾家,见到赵盾已穿好衣冠坐着打盹了。鉏麑慨叹自己刺杀贤臣不忠,抛弃任务又不信,爽性自杀了。鉏麑死前的主意史官怎会知道呢?童书业先生就指出:“这件事《左传》的记载很偏袒赵氏,实在是很不可信的。”故《左传》就必定程度偏离了史实,而《赵世家》则显得更不合逻辑。
那么,太史公为什么会要记载一个漏洞百出的故事呢?其实这种自相对立的状况在《史记》中并不稀有,而太史公作《史记》的一个情绪便是“信以传信,疑以传疑,故两言之”。将不同的材料收录于不同的华章中,以待读者自己判别。实际上,以太史公的智慧并非不能觉察到赵氏孤儿故事的虚拟性,但其却对故事中的承诺、回报、忍辱、复仇等内容主题大为感动与欣赏,所以才将其录入《赵世家》,但作为晋国史主线,仍以《晋世家》为主。
其实单从《赵世家》的文本内部也能够发现其传奇性,即它先后用了先后四个梦境来贯穿全篇。第一个梦便是赵盾梦叔带的事,之后赵氏中衰并复兴;第二个梦是春秋后期赵鞅梦见自己到天主那玩耍,之后赵氏灭范、中行氏,奠定分晋根底;第三个梦是战国中期赵武灵王梦见一位嬴姓少女鼓琴,之后赵国废嫡立幼,开端式微;第四个梦是战国后期赵孝成王梦见金玉堆积如山,之后赵国丧师于长平之战,尔后一蹶不振。
这四个显着带有预言颜色的梦,当然并非前史实录,而是战国末年至西汉初年时赵地人有意识的民间创造。近人李景星《史记评议》中有过十分精彩的点评:“特别妙者,在以四梦为装点,使前后骨节通灵。……以天造地设之事,为埋针伏线之笔,而演出神出鬼没之文,那不令人赞不绝口。”可见,记载整个赵氏孤儿的传说,不光不是太史公的败笔,反而是巧夺天工的神来之笔。《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由此可见当之无愧。
已然《赵世家》这部分内容取材于赵地民间传说,那么故事当然会有意识地粉饰赵国祖先的负面音讯。春秋晋国人姑且把这次事情称作“孟姬之谗”,以为赵庄姬正是引起这件事的元凶巨恶,但在《赵世家》中,赵庄姬却成了一个不幸的寡母。为了缝合赵武于公元前583年被立嗣的前史记载,又把下宫之变时刻提早到了公元前597年,也便是《左传》中赵朔终究一次上台的年份,而规划将赵朔、赵婴齐两人也死于了这场政变。
其实,在《国语·周语》中却是有个与赵氏孤儿相似的故事,国人暴乱时周厉王出走彘地,太子静躲在召公虎家。愤恨的国人要求召公交出太子,召公说:“曩昔我屡次劝谏大王,大王不听致使罹受此难。现在假设太子被杀,大王会以为是我在泄愤。服侍国君遇到风险不抱怨,有怨气不应该发怒,况且自己服侍的是皇帝?”所以他拿出自己的儿子代替,等太子静长大后召公虎扶立他即位,也便是周宣王。
还有一件是《公羊传》记载的故事,说的是春秋初年鲁孝公年幼时,邾国国君邾颜公的女儿是鲁国国君夫人,算起来是鲁孝公的母亲或祖母。邾颜公仗着女儿操纵后宫,竟然奸污了鲁国九位公主,之后干脆派坏人想杀掉孝公。孝公一位臧氏奶妈传闻有坏人来,所以就把自己儿子留在寝宫代替,而抱着孝公找到鲁国大夫鲍广父和梁买子,并终究经过周宣王除去了邾颜公,鲁孝公得以复位。
值得注意的是,《国语》的召公虎和《公羊传》臧氏母交出的都是自己的儿子,而在《赵世家》中,程婴与公孙杵臼找来的却是他人的儿子。《公羊传》是儒家经典《春秋三传》之一,《国语》的儒家观念较重,也被称为《春秋别传》。这表明,程婴、公孙杵臼的回报观念尽管不受正统儒家的认可,但却或许更契合战国秦汉的基层民众思维。那么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尽管并非是实在的春秋前史,却是反映战国秦汉社会思维史的重要文献。
比太史公稍晚的大儒刘向,编写了《新序》《说苑》两部前史文献,也记叙了赵氏孤儿的故事。《新序·节士》中赵氏孤儿的记载与《赵世家》根本共同,不同的是后边还加上了刘向的谈论,刘向以为程婴和公孙杵臼都是笃守信义的忠实之士,但程婴没必要为向死者陈述而自杀。而《说苑·复恩》尽管故事头绪与《赵世家》也根本共同,但叙说的主角却变成了韩厥,其间为韩厥加入了不少言辞,终究刘向点评韩厥可谓是不忘恩。
太史公记载赵氏孤儿故事的另一个重要意义,正是为后世供给优异的文学资料。刘向现已对这个故事进行了开始演绎,但实在把这个故事传达到众所周知的,还要到纪君祥的《赵氏孤儿》。《赵氏孤儿》在这个时刻诞生并发扬并不是偶尔,由于它的主题正习惯蒙元控制下的汉人心思。它的内容相对于《赵世家》又有较大改动,乃至有些彻底违背史实,但却又经过规划煽情局面、增强品德抵触、刻画品德模范,变成了一幕善恶有报、赏罚分明的精彩故事。
参考文献
白国红:《春秋晋国赵氏研讨》[M],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郭必恒:《〈史记〉民俗学探究与发现》[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童书业著、童教英校订:《春秋史》(校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王利锁:《刘向对赵氏孤儿故事的两种叙说》[N],《我国艺术报》,2013年4月10日。
(本文来自汹涌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汹涌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