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蒋肖斌
抗战成功后,白先勇在上海,随家人到美琪大戏院看梅兰芳、俞振飞扮演《牡丹亭》的一折《游园惊梦》。这是他第一次触摸昆曲,冥冥之中,如同有一条情索把他和昆曲绑在一同,分不开了。那一年,白先勇9岁。
1966年,29岁的白先勇开端写《游园惊梦》的小说,一边写,一边听梅兰芳的唱片。唱到《皂罗袍》那一段,“本来花团簇拥开遍,似这般都授予断井残垣。良辰美景怎么办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得他整个心都浮了起来。
1987年,白先勇受邀到复旦大学做拜访教授,他至今难忘其时看到的一场上海昆剧院推出的全本《长生殿》,“没想到‘百戏之祖’昆曲竟然重返舞台,大放光辉”。
这几个片段,都为后来“芳华版《牡丹亭》”的诞生作了“前情概要”。白先勇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近来出书,具体记录了芳华版《牡丹亭》从2004年首演至今的20年进程。
“文革”后,昆曲逐步复苏,但进入21世纪后,又有式微的危机:观众老化,艺人断层,扮演方法、舞台美学都过于陈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白先勇曾和有心推行昆曲的朋友们评论,怎么纾解昆曲危机。他们以为,艺人传承是燃眉之急,要制造一出经典大戏,培育一批年青艺人接班;其次,以青年艺人招引青年观众,尤其是高校学生,“没有青年观众,一种扮演艺术不会有出路”。
芳华版《牡丹亭》剧照。许培鸿/摄
白先勇说,之所以选中《牡丹亭》,是由于这出戏自身就讴歌芳华、讴歌爱情、讴歌生命,简单被青年观众承受。“咱们把这出戏定名为芳华版《牡丹亭》,标志着昆曲生命,芳华不朽。”
姑苏昆剧院的“小兰花班”成员俞玖林、沈丰英,成为柳梦梅、杜丽娘的扮演者;白先勇又请出了“巾生魁首”汪世瑜、“旦角祭酒”张继青,一位担纲总导演,一位专门教训沈丰英。白先勇请这两位昆曲名家收学徒,举行传统的拜师礼。两位大师开始有点疑虑,“是否有点封建”,但白先勇坚持,就是要恢复古礼,才显得盛大庄重。
2003年11月,几个“小兰花”行拜师古礼,礼成,张继青眼眶都红了。尔后,师父倾囊相授,把终身的绝活都传给了众弟子。青年艺人也饱尝住了“魔鬼练习”。俞玖林回想,2003年的练习使得他“肌肉焚烧”“骨骼撕裂”,走“跪步”,膝盖磨出血来;沈丰英跑“圆场”(戏剧扮演动作程式,艺人在舞台上所走的道路呈圆圈形,称为圆场——记者注),跑破了十几双鞋子。
敲定了艺人,剧本、服装、舞美、灯火也都忙了起来。
《牡丹亭》多年来的舞台扮演总倾向女主角杜丽娘,男主角柳梦梅沦为非必须。白先勇觉得,这不契合汤显祖的本意,和汪世瑜评论,改成“生旦偏重”。有些经典折子戏,演来演去原封不动,比方《惊梦》,演到两情相悦,非常收敛拘束。白先勇主张“芳华版”无妨放宽一些,汪世瑜拥护这个主意,规划了许多纠缠的水袖动作,合作美丽舞蹈,把一对青年恋人的火热爱情释放出来。
芳华版《牡丹亭》的服装之美,至今为人乐道。200多套戏服,都是规划者亲自到姑苏选择绸缎,寻觅老绣娘,由她们一针一针绣出来的——手绣的花朵才有层次感。
“芳华版”的另一个亮点是花神,在传统扮演中,花神只呈现两次,在“芳华版”中则进场5次。花神穿上亮丽的服装,翩然起舞,满台花团簇拥,时间提示观众:《牡丹亭》是一则最美丽的爱情神话。
白先勇说:“咱们的大原则是,尊重传统但不沿袭传统,使用现代但不乱用现代。昆曲的四功五法,咱们谨守传统;但剧本改编、服装、舞美、灯火,则往21世纪舞台美学方向调整。咱们信任,一出戏假如不适合当下观众的审美观,就无法被观众承受,尤其是青年观众。”
书封。受访者供图
台北、香港、姑苏、杭州、北京、上海……2004年,白先勇带着芳华版《牡丹亭》南下北下。在白先勇看来,“昆曲进学校”是推行昆曲的中心战略,“昆曲文本文雅,唱词皆是诗句,观众须有必定文明水平才干赏识,所以高校学生就是咱们最需培育的观众了”。
仅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芳华版”就先后扮演4次。2008年,在我国科技大学扮演时,大礼堂的座位1800个,学生涌进来3000个。没有座位的学生,就规规矩矩地坐在两旁走廊的小板凳上。白先勇感叹:“理工科的学生看昆曲看得如此着迷,也是一番奇景。”
其时媒体的报导,有一个标题是“芳华版《牡丹亭》令戏迷年纪普降30岁”。学校巡演的颤动,白先勇以为,当然由于昆曲自身的高深,机遇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21世纪初,改革开放已阅历20多年,我国经济起飞,一起西方文明很多闯入我国,这批在安靖环境中生长的青年学子,正在寻觅自己的文明认同。芳华版《牡丹亭》的呈现,让他们突然发觉,本来自己的传统文明竟然有这样精巧的艺术、这样动听的情感。”白先勇说,这是一种团体的文明觉悟。
2005年,芳华版《牡丹亭》在北大扮演时,学生最少95%以上都没看过昆曲;12年后的2017年,北京16所高校38名学生,现已能够组成学校版《牡丹亭》的戏团处处巡演,连乐队也由14名学生构成。
“这些青年学生在台上扮演时,脸上绽放出一种讳饰不住的自豪、自傲、高兴。由于他们知道,他们正在扮演一种高难度的艺术,他们正在传承我国文明中的珍宝。”白先勇说。
2006年的美国之行,2008年的欧洲之行,芳华版《牡丹亭》的“西行”,也都大获成功。白先勇记住,2016年,芳华版《牡丹亭》赴希腊雅典扮演,此前,雅典历来没有见过昆曲。扮演地在一个陈旧的露天剧场,建于公元前6世纪,现在只剩下一排挺拔的“断井残垣”。演到《离魂》一折,杜丽娘披着大红曳地数丈长的披风,一步一步走向古希腊的前史废墟,那是一幅触目惊心的现象。
400年的《牡丹亭》,20年的“芳华版”,迄今扮演近500场,80万观众,其间六成是年青人,且以高校学生为主。台上永久年青的杜丽娘和柳梦梅,台下一代一代的年青观众,这是昆曲的源源不绝,也是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
不久前,88岁的白先勇入驻了一个年青人聚集的交际媒体,共享关于《红楼梦》《牡丹亭》,以及文学的故事。芳华,和文学、艺术相同,历来无关年月。
来历:我国青年报